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热门话题 >

又一波造车热来袭 造车的真心有几分?

时间:2021-06-11 00:00:00  中国汽车新闻网  

最近两个月,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得到了资本的厚爱。华为为金康赛力斯“卖车”,京东入局天际,宁德时代绑定爱驰汽车,360集团领投哪吒汽车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加上更早之前,百度与吉利合作造车,小米、创维、OPPO、苹果、恒大都宣布造车。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家电企业、手机厂商甚至房地产商,都加入了这场造车盛宴,新一波造车热来得有点让人猝不及防。

然而对于这波造车热,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的一番话颇值得玩味。他表示,造车新势力中销量超过1万辆的公司只有6家,而其中蔚来、小鹏、理想都上市了,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小。“传统车企可能不需要我,我也更愿意选择创业公司”。

一位业内资深技术专家向记者坦言:看不懂。华为宣布在其店内销售赛力斯SF5后,小康股价飙升;早前合肥国资入股后,蔚来股价也飙升。似乎只要入股,股价就能涨;只要上市,就能有暴利,所以“资本家”们更偏爱于未上市的初创车企。

“我做了一辈子技术,还真是看不懂这背后的算盘,造车变得更像是一场资本的游戏。”上述专家的疑惑也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当业外资本都开始跨界汽车,究竟是为了实现“造车梦”,还是被资本运作的丰厚利润所诱惑,想捞一把就走路?人人都造车,但他们造车的真心又有几分?

♦造车的短期和长远红利都很诱人

全球资本聚焦造车新势力,令人眼花缭乱。那些听起来和汽车并不沾边的企业,开始投资造车;而那些曾经在汽车领域只做投资的企业,如今竟也“撸起袖子”下场自己干了。这场造车盛宴的喧嚣背后,既有科技巨头的技术与积累,也少不了资本市场的诉求与欲望。

国泰君安汽车行业分析师石金漫指出,当国家政策不再允许新建燃油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势所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如果以2600万辆为基数,占比20%就是500万辆以上的增量市场。从去年120万辆销量的实际情况看,未来10余年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数倍的增长空间。可以说,目前找不到任何一个市场比新能源汽车更有活力,造车成为很多企业的兴奋点自然可以理解。

很多企业看好造车,是看到了汽车商业模式的变化,包括“软件定义汽车”和付费服务等,一些科技企业和家电巨头在系统、软件、核心零部件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从相关领域切入电动汽车,能让自身技术在新的领域得以发挥,比早期的造车新势力摸着石头过河更能事半功倍。

当然,入局造车的短期红利也很诱人。比如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可享受减免15%的增值税;拉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可享受土地资源优惠、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等等,这不仅是资本看好造车的原因,也是传统车企一路走来的“老玩法”。

石金漫直言,造车热潮汹涌而来并不意外。事实上,美国在1940年前后也兴起了一股造车热,当时也涌现出数十家造车企业。几十年的岁月洗礼之后,现在能留存下来的也不过5家,中国其实也在走美国走过的路。

♦并非技术革新而是资本游戏

造车热的背后,往往会是汽车技术的革命。但有人质疑,这波造车热并未发现技术上的较大创新。即便许多造车新势力已经将电池的有效续航提升至1000km,但对于燃油车来说,1000km已是它们早已达到的成就,并无颠覆可言。而现在电动车最需要的是解决充电时间与电池回收的问题,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才能称之为革命。所以,准确地说,新一波造车热并非是革命性的,基本上是一场资本游戏。

新造车热潮需要以技术革新为支撑。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姚春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深的燃油车烙印,打开国产电动汽车的后备厢和引擎盖,会发现其车辆结构和燃油车没有大的不同,依旧满满当当。

但特斯拉不同,其后备厢和引擎盖里是巨大的空间,因为特斯拉彻底改变了车辆的结构,仅从车辆结构的角度讲,目前只有特斯拉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它让开车像玩手机一样简单。国内造车新势力不乏模仿特斯拉者,不过也都有创新之处,比如蔚来的换电模式、理想的增程式,小鹏和威马也各具特色。

如今,像华为、小米、360这样的企业也进入造车赛道,它们在控制系统、软件算法、5G通讯、感知芯片等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如果能将这些优势移植到汽车上,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好比田忌赛马,中国在燃油车领域处于弱势,但是在5G通讯等领域具有优势,用“上等马”对对手进行“降维打击”不失为一种策略。

“当然了,股民也是相对理性和具有判断力的,汽车电动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造车新势力必须有技术创新和真才实干,才能赢得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否则如果只是想借机大玩资本游戏,捞快钱,如意算盘未必那么好打。”姚春德说。

♦不忘赛麟教训警惕投机行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看来,新一波造车热,无疑都是奔着利益而来,真心造车的恐怕没有一个。

造车的产业链条和回报周期都很长,所要经历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一系列过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个无底洞。造车绝非易事,那么吸引大多数资本下场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就是这个市场巨大的红利。

拿特斯拉来说,2020年特斯拉一共卖出了50万辆车,如果单论销量,不到丰田同期销量的1/20,但是市值却达到了丰田的数倍,而这也足以见得市场给予造车新势力的预期和估值有多大空间。那些新进入者究竟是真的想革新整个行业,还是想打着这个幌子来圈钱呢?

赛麟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造车四年多,花掉66亿元,每年至少花费16亿元,而得到回报的仅仅是31辆车的销量,严重入不敷出,投资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经营着“空手套白狼的国际骗局”的赛麟并不是在认真造车,市场定位并不明晰,与营销上花钱大手大脚相比,公司研发资金并不宽裕,可能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

姚春德认为,我国乘用车市场曾在200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当时但凡和汽车沾边儿的产业及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溢。而新一波造车热也是一样,新进入者看到了电动汽车时代造车逻辑的变化,不依靠政府出资,而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各企业凭本事吸引社会资本的支持,投资者也愿意为汽车产业的未来投资,有钱可赚尽可去赚,无可厚非。当然,造车浪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也不乏投机者,行业、企业、政府和消费者还需高度警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新造车势力当多关注核心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日渐成熟,一个喜人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并接受,市场从对公用户为主向个人用户增多转变。新造车是一条热度居高不下的赛道,但从其发展轨迹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前赴后继的造车者当中,惨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乐视造车九死一生,故事跌宕起伏;董明珠豪掷800亿,却以银隆惨败告终;小米造车瞬间登上热搜,立志投入100亿美元,却仍被业内人士看作“杯水车薪,尚不知造车深浅”。或许是时候为造车的狂热降降温了,石金漫直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和巨大潜力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入局的玩家都能分到一杯羹。激烈的竞争之下,企业还是要认清自身的定位,寻找擅长的切入点,利用好自己的积累和资源,盲目入局实不可取。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指出,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讲,其中有真心实意追着梦想来的,也有追逐利益投机而来的,今后的竞争将十分激烈。未来汽车市场谁主沉浮,让我们拭目以待。普通投资者和地方政府要看清楚,不要乱投资,乱投资有风险。同时,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不要把目光全部集中在整车上,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更多是在关键零部件中,那里更能体现高附加值。

大型零部件企业有着强大的研发能力,为整车企业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它们是汽车工业的基石与无冕之王。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具备产生新的零部件巨人的机遇,中国汽车工业的无冕之王还没有出现。“大家不要都奔着整车去,零部件谁去做?大量核心技术在零部件里。这一波新造车势力要更冷静一点,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核心技术上。”王秉刚说。(中国汽车报网)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