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热门话题 >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三期研讨车联网安全体系建设

时间:2021-04-24 00:00:00  中国汽车新闻网  

我国自动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处于行业大变革的前夕。车路协同作为我国发展智能汽车的重要策略正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未来,随着智能汽车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节点和新型智能空间实现联网,人、车、路、网、云将组成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新型网络——车联网,像互联网一样连接千家万户,同时它的安全性比互联网更重要,因为车联网直接关乎百姓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2020年全球共发生600余起汽车网络安全事件,汽车制造商及各级供应商均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有些车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通信及云还处于几近“裸奔”的现状。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和标准组织也高度重视车联网的安全防护问题,2021年1月起,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自动驾驶车辆工作组”的3项标准开始实施。我国2020年也发布了多项车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标准,涉及交通运输信息安全、车联网通信及数据安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安全防护、汽车电子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国家对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安全通信保障机制的要求。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自2019年揭牌以来,经过两期建设,逐步建成了三大体系,一是开放的车路协同体系,包括标准化的智能基础设施和统一的城市操作系统平台;二是基于联合创新实验室群的科研体系;三是支撑商业运营的应用体系,初步实现了车路协同和车城融合发展。

 

武汉示范区在车联网通信安全方面优先布局,在《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指导下,武汉示范区二期项目建设初期就正式推出了以国产密码算法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数字证书系统,从部署时间以及接入终端的规模上看,武汉示范区已走在其他示范区前列。目前,该安全系统可支持不少于10万台终端,满足为V2X场景下的OBU、RSU等设备提供身份认证、隐私保护、数据完整性及保密性校验的安全服务需求。该系统已接入了263辆智能公交,5辆ADAS公交以及41辆景区自动驾驶汽车,运营情况良好。

 

据悉,正在筹划的武汉示范区三期计划开放经开区全域道路,通过车联网与交通管理系统的融合实现智能化改造,支撑智能网联的规模化、商业化运营。持续拓展智能网联城市操作系统平台,接入更多的城市感知数据,实现车城融合,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同时,打造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商业营运模式,构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因此,整个车联网的身份认证及安全通信就变得更加重要。

为支持武汉示范区三期的安全体系建设,4月19日,由武汉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创新中心主办的“车联网电子认证与安全通信解决方案”专题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行,这也是围绕武汉示范区三期建设组织的系列专题研讨会之一。会上,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大唐高鸿、中汽研天津汽车检测中心、湖北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360未来安全研究院、奥联信息、中创为量子通信、信大捷安、国科量子、阿里云、百度智行、广汽丰田以及武汉市交通局、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上海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的安全技术专家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研讨。

 

首先,与会专家分享了车联网信息安全的技术发展和防护需求的思考。专家们认为车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车联网安全体系建设正逐步由单点化向体系化、标准化和实战化发展,各种体系化整体安全方案初步形成。专家们认为高级网络安全攻击将是车联网未来最大的威胁,而当前我国车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亟需关注的问题是车联网身份认证系统跨行业、跨地域的互认机制的建设。

 

其次,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车联网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考,对防护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创新思路。比如,加强加密认证、检测防御等技术针对车联网特性的适应性创新,进行通信探测一体化车载自组网以实现网络抗干扰,通过现代身份与访问管理技术、软件定义边界技术、微隔离技术实现零信任的新型网络安全理念,以及采用量子通信技术提升车联网的安全性,并建议参考国际经验将实战对抗作为检验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标准,实现智能交通安全的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联动指挥等。

不仅如此,与会专家也积极分享了C-V2X车联网安全实践及探索,包括相关标准的进展,整个C-V2X产业在安全方面的发展概况,以及最新的测试情况等。此外,专家们也积极为武汉示范区三期的安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鼓励创新技术研究,在示范区的三期建设期间,统筹安全机制并进行试验,并通过试验验证形成可推广的车联网安全商业模式。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积极落实“中国车谷”发展战略,三期将更加注重车城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落地。同时,武汉示范区也将更加重视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欢迎业界领先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参与后续安全体系建设工作。

 

最新推荐